国家煤监部门重点扶持企业 咨询热线:
透地D波应急通信产品、矿山安全通信产品、移动宽带应急通信产品 17203711177
< >

人员定位方案的基础原理是什么?

作者:中多科技 日期:2025-09-01 点击:13
一键分享

人员定位方案的基础原理,核心是通过“信号感知+算法计算” ,将人员携带的定位终端(如标签)与部署在空间内的感知设备(如基站、网关)之间的信号交互数据,转化为精确的位置坐标(如X/Y/Z三维坐标或区域位置)。不同定位技术(如UWB、蓝牙、Lora、GPS/北斗等)的底层原理存在差异,但整体遵循“信号采集→数据传输→位置解算→结果输出”的核心逻辑,具体可拆解为以下三大核心环节:



 一、核心前提:定位终端与感知设备的“信号交互”

所有人员定位方案的基础,是让人员绑定的定位终端(如UWB手环、蓝牙胸牌)与空间内部署的感知设备(如UWB基站、蓝牙网关)之间产生可识别的信号交互——终端主动发送信号(或被动接收信号),感知设备捕捉信号并提取关键参数,为后续位置计算提供原始数据。  

常见的信号交互模式分为两种:

1. 主动式交互(主流模式)  

   定位终端(如UWB标签、蓝牙标签)周期性主动发送带有自身唯一ID的信号(如UWB脉冲信号、蓝牙广播信号),感知设备(基站/网关)接收信号后,记录“信号到达时间、信号强度、信号入射角度”等关键信息,再将这些数据上传至定位平台。  

   - 优势:终端无需依赖外部触发,可实现实时定位,适合动态人员追踪(如工地、矿山作业人员)。


2. 被动式交互(特定场景)  

   定位终端(如RFID标签)自身不主动发信号,需依赖感知设备(如RFID读卡器)发出的触发信号——读卡器发送电磁波,标签接收后激活并反馈自身ID,读卡器通过“信号反馈时间、信号强度”判断标签位置。  

   - 优势:终端成本低、功耗极低(可无源),适合静态区域识别(如工地出入口考勤、园区门禁)。



 二、核心计算:4类主流定位原理(决定精度与场景适配性)

不同定位技术的核心差异,在于“如何通过信号参数计算位置” 。目前主流的定位原理可分为4类,精度从厘米级到百米级不等,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1. 基于“时间”的定位:精度最高(厘米级-米级)

核心逻辑:通过计算“信号在终端与感知设备之间的传播时间”,结合电磁波传播速度(约3×10⁸m/s,即光速),推导两者之间的距离,再通过多台感知设备的距离数据联立计算终端位置。  

- 代表技术:UWB(超宽带)、GPS/北斗(卫星定位)  

- 具体细分:  

  - TOF(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  

    感知设备(如UWB基站)同时发送“参考信号”和“数据信号”,终端接收后立即回传数据信号;基站计算“信号发送→终端接收→终端回传→基站接收”的总时间,除以2(往返时间),再乘以光速,得到基站与终端的直线距离(即“测距”)。  

    需3台及以上基站同时测距,通过“三点定位法”(三维空间需4台)联立方程,解出终端的X/Y/Z坐标,精度可达10-30厘米(UWB),适合煤矿、工地等高精度场景。  

  - TDoA(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终端同时向多台(≥3台)感知设备发送信号,不同设备接收信号的时间存在差异(即“时间差”);平台根据“时间差×光速”得到“距离差”,再通过“双曲线定位法”(多组距离差形成双曲线,交点即为终端位置)计算坐标。  

    优势:终端无需回传信号,功耗更低,适合大规模标签并发(如千级人员的工厂车间),精度与TOF接近(UWB技术下10-50厘米)。  

  - GPS/北斗的原理:  

    终端(如手机、定位手环)同时接收4颗及以上卫星的信号,计算每颗卫星信号的“到达时间差”,通过类似TDoA的逻辑,结合卫星已知的轨道坐标,解出终端的经纬度和海拔,室外精度3-10米。



 2. 基于“角度”的定位:精度中等(1-3米级)

核心逻辑:通过感知设备的“多天线阵列”,计算终端信号的“入射角度”(即信号从终端到设备的方向),再通过多台设备的角度数据交叉定位,确定终端位置。  

- 代表技术:蓝牙AOA(Angle of Arrival)、Wi-Fi AOA  

- 具体原理:  

  感知设备(如蓝牙AOA基站)内置多个天线(通常4-8根),终端发送的信号会先后到达不同天线,产生“相位差”;基站通过相位差计算信号的“水平入射角度(Azimuth)”和“垂直入射角度(Elevation)”,得到“终端相对于基站的方向”。  

  需2台及以上AOA基站,通过“两线交叉法”(两台基站的方向线交点即为终端位置)确定坐标,精度1-3米,适合商场、写字楼等室内广覆盖场景(无需高密度部署基站)。



 3. 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成本比较低(3-50米级)

核心逻辑:利用“信号强度随传播距离衰减”的特性(距离越远,信号越弱),通过感知设备接收的信号强度(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反推终端与设备的距离,再结合多设备数据定位。  

- 代表技术:蓝牙BLE、Lora、Wi-Fi  

- 具体原理:  

  首先通过“校准实验”建立“RSSI值-距离”的对应模型(如在1米处RSSI为-50dBm,5米处为-70dBm);实际定位时,感知设备(如蓝牙网关)接收终端的RSSI值,代入模型得到距离,再通过多台网关的距离数据联立定位。  

  优势:终端和设备成本低、部署灵活,适合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场景(如园区人员区域定位、养老院老人监护),精度3-50米(受遮挡、干扰影响较大,需现场校准优化)。



 4. 基于“位置指纹”的定位:适配复杂环境(1-5米级)

核心逻辑:提前在定位区域内采集大量“位置-信号特征”的对应数据(即“指纹库”),实际定位时,将终端的实时信号特征与指纹库匹配,找到相似的指纹对应的位置。  

- 代表技术:Wi-Fi指纹、蓝牙指纹  

- 具体步骤:  

  1. 离线建库:在定位区域(如商场楼层)按1-2米间隔划分“采样点”,每个采样点记录周围所有感知设备(如Wi-Fi路由器)的RSSI值,形成“采样点坐标→RSSI特征”的指纹库;  

  2. 在线匹配:终端实时采集周围设备的RSSI值,上传至平台后,与指纹库中的特征对比,通过“相似度算法”(如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找到匹配的采样点,即为终端位置。  

  优势:不受遮挡、多路径干扰(如金属结构、墙体遮挡),适合地下车库、大型场馆等复杂环境,精度1-5米,但需提前建库,维护成本较高。



 三、核心输出:位置数据的“可视化与应用转化”

定位原理计算出的原始坐标(如X=10m,Y=25m,Z=5m),需通过平台层转化为用户可理解的信息,最终落地到实际应用,这是定位方案的“价值闭环”:

1. 坐标映射:将原始X/Y/Z坐标与定位区域的2D/3D地图(如工地BIM模型、矿山巷道图)关联,在地图上用图标标注人员实时位置,实现“可视化监控”;  

2. 规则触发:结合预设的管理规则(如“电子围栏”“超时停留”),当人员位置触发规则(如进入深基坑危险区),系统自动生成报警(标签声光报警+平台弹窗);  

3. 数据追溯:存储人员的位置历史数据,支持按时间查询轨迹(如“查询员工A今日8:00-10:00的行动路径”),为安全追溯、考勤统计提供依据。


简言之,人员定位方案的基础原理,是根据场景的精度需求、环境复杂度、成本预算,选择合适的“信号交互模式+位置计算原理”,最终将抽象的信号数据转化为可落地的人员管理工具。



相关推荐:

人员定位方案的基础原理

人员定位方案的基础原理包括

人员定位方案的基础原理有哪些

上一条:人员定位方案的基础原理包括

下一条: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