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人员定位系统是现代矿山安全生产与智能化管理的核心基础设施,其作用聚焦“安全保障、效率提升、合规管理”三大维度,而意义则在于从“被动应对风险”转向“主动防控风险”,从“人工粗放管理”升级为“数据化精准管理”,直接关系到井下人员生命安全与矿山可持续运营。以下从核心作用与深层意义两方面展开说明:
一、矿山人员定位系统的核心作用
系统通过UWB、RFID等高精度定位技术(井下精度通常达10-30厘米),覆盖“作业全流程、风险全场景、管理全维度”,具体作用可分为6类:
1. 实时定位管控:杜绝“井下人员失联”,动态掌握人员分布
- 位置可视化:地面监控中心通过电子地图(匹配井下巷道、硐室实际布局),实时显示井下人员的姓名、所属班组、具体位置、作业时长,管理者可快速回答“谁在井下、在哪作业、是否在合规区域”,避免人员在未报备区域(如采空区、盲巷)活动;
- 区域人数管控:自动统计关键区域(如采煤工作面、爆破警戒区、避难硐室)的实时人数,当人数超过“安全作业上限”(如某工作面至多允许8人同时作业)时,系统立即弹窗预警,防止人员过度集中导致风险叠加(如瓦斯超标时影响范围扩大)。
2. 安全边界防护:主动拦截违规行为,从源头降低事故隐患
- 危险区域防闯入:在爆破区、透水风险区、机电硐室(高压设备区)等高危区域设置“电子围栏”,若人员未授权靠近(如违规进入爆破警戒区),系统会同步触发三重预警——井下定位标签震动/发声(提醒当事人撤离)、地面监控中心弹窗(通知管理员)、区域关联声光报警器(警示周边人员),杜绝“违规进入危险区”引发的爆炸、触电、坍塌等事故;
- 脱岗/串岗监测:为绞车司机、泵站值守员、安全员等关键岗位设定“岗位电子围栏”,若人员擅自脱离岗位超过设定时间(如15分钟),或违规进入非授权区域(如掘进工进入机电维修区),系统自动报警,确保关键岗位“有人在岗、依规作业”(如绞车无人值守可能导致提升事故);
- 超速移动预警:针对井下电机车、无轨胶轮车等运输工具,绑定驾驶员定位标签,当车辆在巷道内超速行驶(如超过20km/h)时,系统联动车辆声光报警,同时提醒周边人员避让,降低运输碰撞风险(井下巷道狭窄,超速易引发连环事故)。
3. 应急救援支撑:缩短救援时间,提升遇险人员生存概率
矿山一旦发生坍塌、透水、瓦斯突出等事故,系统是“快速定位、高效救援”的关键工具:
- 遇险人员精准定位:井下人员遭遇危险时,可通过定位标签的“一键SOS报警”触发求救信号,系统10秒内锁定报警人员的实时位置、所在巷道深度、周边避难硐室位置,为救援队伍提供“精准导航”(如“人员在3号掘进巷1500米处”),避免盲目搜救浪费时间(井下巷道复杂,传统搜救可能延误数小时);
- 历史轨迹追溯:事故后可回溯事发前1-7天的人员活动轨迹,帮助救援团队分析“人员可能的移动路径、是否有同行人员、是否进入过安全避险区域”,辅助制定科学救援方案(如判断是否需优先打通某条被堵巷道);
- 救援人员监控:救援过程中,实时定位救援队伍的位置和行进路线,避免救援人员因“巷道坍塌、信号中断”迷失方向,同时防止救援人员进入“二次事故风险区”(如透水后可能继续溃水的区域),保障救援自身安全。
4. 作业流程规范:减少人为漏洞,提升生产与管理效率
- 自动化考勤统计:自动记录人员“下井时间、升井时间、井下总时长”,生成考勤报表,无需人工登记(传统人工登记易出现“代打卡、漏统计”),同时按班组、工种统计下井人数,满足“井下同时作业人数不超过规定上限”的管理要求;
- 巡检合规监测:为安全员、瓦斯检查员等巡检人员设定“巡检路线、巡检点、巡检频次”(如每2小时需检查3个瓦斯监测点),系统自动记录巡检人员是否按路线到达、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巡检,若出现“漏检、迟检”,立即提醒管理人员,确保巡检不走过场(如瓦斯漏检可能导致瓦斯爆炸);
- 生产进度关联:将人员定位与生产任务(如掘进、采煤)关联,通过“某作业面人员在岗时长、人员分布”,辅助判断作业进度是否达标(如采煤工作面人员在岗率低可能导致产量下降),为生产调度提供数据参考(如及时调配人员补充关键作业面)。
5. 数据化管理:沉淀安全数据,辅助决策优化
系统长期积累的定位数据,形成“安全管理数据库”,为矿山优化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 风险区域分析:通过“人员轨迹热力图”,识别井下“人员活动高频区域”(如某巷道长期人员密集),结合该区域的风险等级(如是否为高瓦斯区),判断是否需加强安全防护(如增加通风设备、增设监控摄像头);
- 违规行为统计:自动统计“闯入危险区、脱岗、超速”等违规行为的频次、涉及人员、涉及区域,分析“高频违规类型”(如某班组频繁脱岗),针对性开展安全培训或调整管理措施(如加强该班组的岗位责任考核);
- 应急演练复盘:矿山开展应急演练时,系统记录演练人员的“集结时间、救援路线、到达避难硐室的时间”,演练后通过数据复盘“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人员集结”“救援路线是否更优”,优化演练方案(如缩短集结时间)。
6. 合规性保障:满足行业监管要求,规避合规风险
根据《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 6210)、《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等国家/行业标准,矿山必须安装人员定位系统,系统的核心作用之一是“满足监管合规”:
- 实现“井下人员定位覆盖”,确保监管部门可随时调取“人员下井记录、实时位置、历史轨迹”;
- 按标准要求保存至少1年的人员定位数据(防止数据丢失),供监管部门检查,避免因“定位失效、数据缺失”被停业整改或处罚。
二、矿山人员定位系统的深层意义
系统的意义远超“定位工具”本身,而是矿山从“传统安全管理”向“智能化安全管理”转型的关键支撑,具体体现在3个层面:
1. 对人员:筑牢“生命安全防线”,降低伤亡风险
矿山井下作业环境恶劣(高风险、高遮挡、信号差),人员安全是核心底线。系统通过“实时预警+应急定位”,将“被动救援”转为“主动防控”——例如,违规进入爆破区的人员可通过预警及时撤离,避免爆炸伤亡;遇险人员可通过SOS快速被定位,大幅提升生存概率(数据显示,精准定位可使救援时间缩短50%以上,生存概率提升40%)。对井下人员而言,系统是“随身携带的安全保障”。
2. 对矿山: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风险
- 减少安全事故损失:矿山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面临停业整改、巨额赔偿、品牌声誉受损等严重后果(如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导致直接损失超千万元)。系统通过主动防控违规行为,可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经济损失;
- 优化管理成本:传统人工考勤、巡检需投入大量人力(如专人登记下井人员、人工检查巡检记录),系统实现“自动化管理”,可减少50%以上的人工成本;同时,通过数据化分析优化人员调配(如避免某区域人员冗余、某区域人员不足),提升生产效率;
- 支撑智能化转型:人员定位系统是矿山“智能化建设”的基础数据入口——定位数据可与通风系统、瓦斯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联动(如人员在高瓦斯区停留时,自动加强该区域通风),形成“多系统协同的智能安全管理平台”,推动矿山从“人工粗放管理”升级为“数据化精准管理”。
3. 对行业:推动安全标准落地,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矿山行业长期面临“安全管理难度大、事故发生率较高”的问题,人员定位系统是国家推动“矿山安全标准化”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强制安装与规范使用系统,可倒逼矿山企业重视安全管理,提升全行业的安全水平;同时,系统积累的“人员行为数据、风险防控数据”,可为行业制定更科学的安全标准提供依据(如优化井下作业人数上限、完善应急救援流程),推动矿山行业从“高风险、高能耗”向“安全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
综上,矿山人员定位系统不仅是“满足监管要求的必备设备”,更是保障人员安全、提升矿山管理效率、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支撑,其价值贯穿“安全、效率、合规”全链条,是现代矿山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