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煤监部门重点扶持企业 咨询热线:
透地D波应急通信产品、矿山安全通信产品、移动宽带应急通信产品 17203711177
< >

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方案

作者:中多科技 日期:2025-09-01 点击:9
一键分享

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方案

一、方案背景与目标

非煤矿山(涵盖金属矿、非金属矿、采石场等)因开采环境复杂(如地下巷道狭窄、露天边坡陡峭)、风险类型多样(坍塌、透水、中毒窒息、边坡失稳等),安全生产事故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为切实提升非煤矿山安全管理水平,构建 “预防 - 监测 - 应急” 全链条风险管控体系,本方案结合《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等法规标准,明确各环节安全避险措施,旨在实现 “减少事故发生概率、降低事故伤亡损失、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 的核心目标。

二、前期预防措施:从源头管控风险

前期预防是避免安全事故的基础,需通过合规建设、人员管理、隐患排查等手段,提前消除潜在风险,具体措施如下:

(一)合规性建设与开采设计管控

严格执行 “三同时” 制度

矿山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必须同步开展安全设施设计、施工与投入使用,设计方案需经应急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地下矿山需明确通风系统(如主通风机选型、风道布局)、排水系统(水泵流量、水仓容积)、提升运输系统(绞车额定载重、轨道坡度)的安全参数;露天矿山需确定开采台阶高度(坚硬岩石不超过 15m,松软岩石不超过 10m)、边坡角(坚硬岩石≤60°,松软岩石≤45°),严禁超设计范围开采矿柱(地下矿山)或掏采(露天矿山)。

产能与开采秩序管控

严禁超能力、超强度开采,地下矿山需按设计回采顺序推进,不得擅自扩大开采范围或超深度开采;露天矿山需按 “由上至下、分台阶开采” 原则作业,禁止顺坡开采、垂直掏采,确保边坡稳定性。

(二)人员安全培训与资质管理

全员安全培训

新入职员工需接受不少于 72 小时的安全培训(含矿山安全法规、岗位风险识别、自救互救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老员工每季度开展不少于 8 小时的复训,重点强化 “隐患识别能力”(如地下矿山辨识顶板裂隙、露天矿山辨识边坡裂缝)与 “应急工具使用”(如自救器、防毒面具操作)。

特种作业人员资质管理

爆破工、提升机司机、井下电钳工、尾矿库操作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特种作业操作证》上岗,证书有效期内每 3 年复审 1 次;严禁无证操作,爆破作业需严格执行 “一炮三检”(装药前、爆破前、爆破后检查瓦斯 / 有毒气体浓度)与 “三人连锁爆破”(爆破工、班组长、安全员共同确认后起爆)制度。

(三)常态化隐患排查治理

分级排查机制

日常排查:作业班组每班班前检查设备状态(如地下矿山通风机运行、露天矿山破碎机防护装置)、作业环境(如井下顶板掉渣、露天边坡浮石),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专项排查:雨季前排查地下矿山防水排水系统(清理水仓、测试水泵)、露天矿山边坡排水(疏通截洪沟);冬季排查提升钢丝绳防冻、井下管路防结冰;

重大隐患闭环管理: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如地下矿山顶板大面积冒落风险、露天矿山边坡滑坡预警),立即停产整改,由矿长牵头制定整改方案,验收合格并经应急管理部门复核后,方可恢复作业。

三、实时监测措施:动态掌控风险隐患

通过 “技术监测 + 人工巡查” 结合的方式,实时追踪关键风险点变化,提前预警异常情况,避免事故扩大,按 “地下矿山”“露天矿山” 分类实施:

(一)地下矿山关键监测

顶板与围岩稳定性监测

技术监测:在采掘工作面、巷道交叉口安装 “顶板离层仪”(监测顶板下沉量,阈值≤5mm / 日)、“围岩应力传感器”(监测岩体压力,超设计值 10% 报警),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超标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立即撤离作业人员;

人工巡查:每班检查巷道顶板裂隙、淋水情况,支护结构(锚杆、锚索)是否松动,发现裂隙宽度超过 5mm 或锚杆外露长度异常时,立即停止作业,采用 “补打锚杆 + 喷射混凝土” 加固。

通风与有毒有害气体监测

通风系统监测:地下矿山必须采用机械通风(严禁自然通风),主通风机 24 小时运行,安装 “风速传感器”(采掘工作面风量≥3m³/min)、“风压传感器”,确保风道无堵塞;备用通风机需每月试运行 1 次,保证突发故障时 5 分钟内切换;

气体监测:在采掘工作面、井下硐室、爆破后区域安装 “四合一气体传感器”(监测氧含量 19.5%-23.5%、一氧化碳≤30mg/m³、硫化氢≤10mg/m³、瓦斯≤0.5%),数据超标时自动切断作业区域电源,推送报警信息至安全员手机。

防排水监测

井下水泵房安装 “水位传感器”(水仓水位超 1/2 时启动备用水泵),主排水泵与备用水泵需实现自动切换;在井口、井下巷道低洼处设置 “防水闸门”(承压能力≥0.5MPa),突水时立即关闭闸门隔离水害区域;

地表设置 “雨量监测站”,雨季降雨量超过 50mm / 日时,停止井下作业,撤离人员。

(二)露天矿山关键监测

边坡稳定性监测

技术监测:在边坡顶部、台阶坡面安装 “GNSS 定位监测终端”(北斗系统,位移速率阈值≤2mm / 日)、“裂缝位移计”(裂缝宽度超 10mm 报警),数据实时上传至监控平台,超标时通过短信、声光报警通知现场人员撤离;

人工巡查:每周检查边坡是否有新裂缝、浮石,发现浮石采用机械清理(禁止人员攀爬),对裂缝填充水泥砂浆并设置警示标志(半径 5m 内禁止作业)。

爆破安全监测

爆破前划定警戒范围(露天矿山不小于 300m),设置警示旗、声光报警器,安排 3 名以上警戒人员(覆盖所有出入口),确认无关人员、设备撤离后起爆;

爆破后监测:检查爆破区域是否有 “盲炮”(未爆炸炸药),若发现盲炮,由专业爆破工按 “远距离引爆” 或 “注水失效” 方式处理,严禁私自掏挖;同时监测爆破振动(振动速度≤2cm/s),避免影响周边边坡或建筑物。

运输安全监测

运输道路设置 “限速标志”(平路≤30km/h,坡道≤15km/h)、“避让平台”(每 500m1 处,宽度≥5m),安装 “视频监控 + 测速雷达”,抓拍超速、逆行、不系安全带等违规行为;

运输车辆安装 “倒车影像”“防撞预警装置”,严禁超载(不超过核定载重量 10%)、疲劳驾驶(驾驶员连续作业≤8 小时),每日检查刹车、灯光、轮胎状态。

四、应急避险措施:事故发生后减少伤亡损失

针对可能发生的顶板冒落、透水、边坡滑坡、中毒窒息等事故,配置应急设施、制定预案并定期演练,确保事故发生时快速响应、减少伤亡:

(一)应急避险设施配置

地下矿山应急设施

避难硐室:在采掘工作面 100m 范围内设置永久避难硐室(每人占用面积≥0.5m²),配备压缩氧自救器(使用时间≥45 分钟,每人 1 台)、饮用水(≥3L / 人)、急救箱(止血带、骨折固定夹板)、应急通讯设备(井下电话、无线对讲机),硐室需具备防爆、防毒、防水功能,确保人员可待援 72 小时以上;

自救器配备:所有井下作业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每月检查有效期(压缩氧自救器有效期 3 年)与气密性,确保会正确开启(拧开阀门、咬口含住、鼻夹夹紧);

应急通道:井下巷道设置明显的 “应急撤离标识”(荧光导向牌),主巷道宽度≥1.8m,确保人员快速撤离。

露天矿山应急设施

紧急避险通道:边坡下方作业区域设置宽度≥1.5m 的应急通道,通道两侧设置防护栏与警示标志,确保滑坡时人员可沿通道撤离至安全区域;

应急指挥平台:在矿区制高点设置应急指挥亭,配备望远镜、对讲机、应急照明设备,便于事故时统一调度;

救援装备储备:配备挖掘机(用于清理滑坡体、开辟救援通道)、救护车(配备担架、心肺复苏仪)、防尘口罩(粉尘事故使用)。

(二)应急预案与演练

专项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 “顶板冒落、透水、边坡滑坡、中毒窒息、尾矿库溃坝” 等常见事故,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指挥组、救援组、医疗组、后勤组)、响应流程(事故报告时限≤1 小时,上报至应急管理部门)、救援措施(如顶板冒落时用液压千斤顶支撑救援通道,透水时启动排水泵并封堵入口)。

定期应急演练

每半年至少组织 1 次综合应急演练,地下矿山重点演练 “避难硐室待援”“自救器使用”“中毒窒息救援”;露天矿山重点演练 “边坡滑坡撤离”“爆破事故处置”;尾矿库重点演练 “溃坝疏散”(组织下游居民按疏散路线撤离)。演练后需形成总结报告,优化预案漏洞(如调整撤离路线、补充应急物资)。

(三)应急通讯与救援保障

应急通讯畅通

地下矿山需保证 “双回路通讯”,主通讯系统(井下电话)中断时,启用备用通讯(无线对讲机、应急广播);露天矿山配备大功率对讲机(覆盖整个矿区),并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医院、消防部门建立应急通讯联络机制,确保事故时可快速请求支援。

应急物资管理

建立应急物资仓库,地下矿山储备排水泵(扬程≥井下更大深度)、通风机(备用 2 台)、救援绳索(承重≥500kg);露天矿山储备沙袋(用于拦截滑坡体)、应急照明(手提灯、探照灯);所有物资每月盘点 1 次,确保完好可用,过期物资及时更换。

五、特殊场景安全避险补充措施

(一)有限空间作业(如地下矿山盲巷、矿仓清理)

严格执行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 流程:作业前用轴流风机强制通风 30 分钟以上,使用 “四合一气体检测仪” 检测氧含量(19.5%-23.5%)、有毒气体浓度,合格后方可进入;

作业时安排专人监护(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现场),每隔 30 分钟复测 1 次气体浓度,发现超标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

作业人员佩戴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而非过滤式防毒面具),系好安全绳(一端由监护人员手持),确保可快速拉出。

(二)尾矿库安全避险(非煤矿山配套设施)

实时监测:安装 “水位传感器”(严禁超设计水位运行)、“坝体位移监测仪”(水平位移≤5mm / 日)、“渗压计”(渗流量超设计值 10% 报警),数据实时上传至省级尾矿库监管平台;

日常管理:每周检查坝体是否有裂缝、渗漏,清理坝面杂草,确保排水系统(溢洪道、排水管)畅通;

应急处置:若发生坝体裂缝或渗漏,立即降低库水位,组织人员在坝体迎水坡铺设土工膜防渗;若发生溃坝风险,立即启动下游居民疏散预案,通知下游 3km 内人员沿预设路线撤离。

六、方案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

成立以矿长为组长的 “安全避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安全科负责隐患排查、生产科负责开采合规性、机电科负责设备监测),每月召开安全会议,通报风险管控情况。

资金保障

按矿山产值的 3% 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用于安全培训、监测设备购置、应急物资储备、隐患整改,确保资金足额到位、专款专用。

考核与追责

将安全避险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员工绩效考核,对严格执行措施的班组或个人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如无证爆破、超范围开采)或隐患排查不到位导致事故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

本方案需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如地下 / 露天类型、地质条件、开采规模)动态调整,定期(每年)组织专家评审,确保措施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切实筑牢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防线。



相关推荐:

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

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有哪些

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包括

上一条: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包括

下一条: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