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煤监部门重点扶持企业 咨询热线:
透地D波应急通信产品、矿山安全通信产品、移动宽带应急通信产品 17203711177
< >

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有哪些?

作者:中多科技 日期:2025-09-01 点击:9
一键分享
非煤矿山(如金属矿、非金属矿、采石场等)因开采方式(露天/地下)、地质条件、作业环境差异,安全风险点(如坍塌、透水、中毒窒息、边坡失稳等)各不相同,需结合场景制定“预防-监测-应急”全链条避险措施。以下是核心安全避险措施的分类说明:



 一、前期预防:从源头降低风险(核心是“合规+隐患排查”)

前期预防是避免事故的基础,需通过制度、设计、培训等手段提前管控风险,重点包括:

1. 合规性建设与设计管控  

   - 严格执行“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地下矿山需明确通风、排水、提升运输等系统的安全设计参数,露天矿山需确定合理的开采台阶高度、边坡角(如坚硬岩石边坡角不超过60°,松软岩石不超过45°)。  

   - 禁止超能力、超强度开采:地下矿山不得超设计开采深度、超范围开采矿柱(矿柱是支撑顶板的关键结构,严禁违规回采);露天矿山不得违规掏采、陡帮开采,避免边坡失稳。


2. 全员安全培训与资质管理  

   - 所有作业人员(含新员工、外包人员)必须经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重点培训“岗位风险识别”(如地下矿山辨识有毒有害气体、露天矿山辨识边坡裂缝)、“自救互救技能”(如使用自救器、佩戴防毒面具)。  

   - 特种作业人员(如爆破工、提升机司机、井下电钳工)必须持《特种作业操作证》上岗,定期复审,严禁无证操作(爆破作业需严格执行“一炮三检”:装药前、爆破前、爆破后检查瓦斯浓度)。


3. 常态化隐患排查治理  

   - 建立“日、周、月”三级排查机制:  

     - 日常排查:作业班组每班班前检查设备(如井下通风机、露天矿山破碎机)、环境(如井下顶板是否有掉渣、露天边坡是否有裂缝);  

     - 专项排查:雨季前排查地下矿山防水、排水系统(防止透水),冬季排查防冻、防滑设施(如提升钢丝绳防冻);  

     - 重大隐患闭环管理: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如地下矿山顶板大面积冒落风险、露天矿山边坡滑坡预警),必须停产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二、实时监测:动态掌控风险(核心是“技术+人工结合”)

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关键风险点,提前预警异常情况,避免事故扩大,重点监测场景包括:

 (1)地下矿山关键监测

1. 顶板与围岩稳定性监测  

   - 安装“顶板离层仪”“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顶板下沉量、围岩应力变化,当数据超阈值(如顶板日下沉量超过5mm)时,系统自动报警,立即撤离作业人员。  

   - 人工巡查:每班检查巷道顶板是否有裂隙、淋水,支护结构(如锚杆、锚索)是否松动,发现问题及时加固(如补打锚杆、喷射混凝土)。


2. 通风与有毒有害气体监测  

   - 强制通风系统:地下矿山必须保证“机械通风”(严禁自然通风),主通风机需24小时运行,安装“风速传感器”监测风量(如采掘工作面风量不低于3m³/min),确保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粉尘浓度不超标。  

   - 气体监测:在采掘工作面、井下硐室等关键区域安装“气体传感器”,实时监测瓦斯(地下矿山若含瓦斯,需按煤矿标准监测)、一氧化碳(爆破后浓度不得超过30mg/m³),数据超标时自动切断电源、触发声光报警。


3. 防排水监测  

   - 井下水泵房安装“水位传感器”,监测水仓水位,当水位超1/2时自动启动备用水泵;在井口、井下巷道低洼处设置“防水闸门”,若遇到突水,立即关闭闸门隔离水害区域。  

   - 雨季前排查地表汇水情况,清理井口周边排水沟,防止雨水倒灌井下。


 (2)露天矿山关键监测

1. 边坡稳定性监测  

   - 技术监测:采用“GNSS定位监测”(如北斗接收机)、“裂缝位移计”,实时监测边坡顶部、台阶坡面的位移量,当位移速率超阈值(如单日位移超过2mm)时,发出滑坡预警,撤离边坡下方作业人员和设备。  

   - 人工巡查:每周检查边坡是否有新裂缝、浮石,及时清理边坡浮石(使用机械清理,禁止人员直接攀爬),对裂缝可填充水泥砂浆或设置警示标志。


2. 爆破安全监测  

   - 爆破前划定“警戒范围”(露天矿山爆破警戒半径不小于300m),设置警示标志、安排警戒人员,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 爆破后监测:检查爆破区域是否有“盲炮”(未爆炸的炸药),若发现盲炮,必须由专业爆破工按规程处理(严禁私自掏挖),同时监测爆破振动对周边边坡、建筑物的影响(振动速度不得超过2cm/s)。


3. 运输安全监测  

   - 露天矿山运输道路需设置“限速标志”(如坡道限速15km/h)、“避让平台”(每500m设置1处),安装“视频监控”“测速雷达”,抓拍超速、逆行等违规行为。  

   - 运输车辆需安装“倒车影像”“防撞预警装置”,严禁超载(载重不得超过车辆核定载重量的10%)、疲劳驾驶(驾驶员连续作业不超过8小时)。



 三、应急避险:事故发生后减少伤亡(核心是“设施+预案”)

即使发生事故,完善的应急设施和预案能更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重点包括:

1. 应急避险设施配置  

   - 地下矿山:  

     - 采掘工作面附近设置“避难硐室”(每人占用面积不小于0.5m²),配备压缩氧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分钟)、饮用水、急救箱、通讯设备(如井下电话、应急广播),硐室需具备“防爆、防毒、防水”功能,确保人员可在硐室内待援72小时以上。  

     - 井下作业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定期检查自救器有效期(如压缩氧自救器有效期3年),确保会正确使用(如开启、佩戴、呼吸调节)。  

   - 露天矿山:  

     - 边坡下方作业区域设置“紧急避险通道”(宽度不小于1.5m),确保事故时人员可快速撤离;在矿区制高点设置“应急指挥平台”,配备望远镜、对讲机,便于统一调度。


2.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 制定专项应急预案:针对“顶板冒落、透水、边坡滑坡、中毒窒息”等常见事故,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如指挥组、救援组、医疗组)、响应流程(如事故报告时限不超过1小时)、救援措施(如顶板冒落时使用液压千斤顶支撑救援通道)。  

   - 定期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地下矿山重点演练“避难硐室待援”“自救器使用”,露天矿山重点演练“边坡滑坡撤离”),演练后总结整改(如优化撤离路线、补充应急物资)。


3. 应急通讯与救援装备  

   - 地下矿山需保证“井下应急通讯”畅通:主通讯系统中断时,启用备用通讯(如应急电话、无线对讲机),确保井下与地面指挥中心能实时联系;露天矿山配备“应急救援车”“挖掘机”(用于边坡滑坡时清理通道)、“救护车”(配备担架、急救设备)。  

   - 储备应急物资:地下矿山储备“排水泵”“通风机”“救援绳索”,露天矿山储备“沙袋”(用于拦截滑坡体)、“防尘口罩”(用于粉尘事故),定期检查物资完好性(如水泵每月试运行1次)。



 四、特殊场景补充:针对高风险环节的强化措施

1. 有限空间作业(如地下矿山盲巷、矿仓清理)  

   - 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作业前用风机强制通风30分钟以上,检测空间内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气体浓度,合格后方可进入;作业时安排专人监护(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现场),配备“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实时监测氧、一氧化碳、硫化氢、可燃气体)。


2. 尾矿库安全(非煤矿山配套设施,风险极高)  

   - 实时监测尾矿库水位、坝体位移(使用GNSS监测、渗压计),严禁超设计水位运行;坝体周边设置“截洪沟”,防止雨水冲刷坝体。  

   - 制定尾矿库“溃坝应急预案”,下游区域设置“疏散路线图”,每年至少组织1次溃坝演练,确保下游居民能快速撤离。



 总结:非煤矿山安全避险的核心逻辑

非煤矿山安全避险需遵循“预防为主、监测为辅、应急兜底”的原则:通过前期合规设计和隐患排查减少事故发生概率,通过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异常情况,通过应急设施和预案在事故发生后更大限度保护人员安全。同时,需结合矿山类型(地下/露天)、开采工艺、地质条件制定个性化方案,确保措施落地可执行(如地下高瓦斯矿山需额外强化通风和瓦斯监测,露天松软岩石矿山需缩小边坡角)。



相关推荐:

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

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方案

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包括

上一条:非煤矿山安全避险措施方案

下一条:人员定位系统的组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