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通信设备根据其通信原理、功能特点和应用场景,通常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1. 卫星通信设备
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远距离或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的通信。
特点: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灾害影响、可靠性高。
主要设备:
卫星电话(如天通、铱星、海事卫星)
便携式卫星通信终端(BGAN)
卫星便携站(VSAT)
北斗卫星导航与短报文终端(具备定位+通信功能)
适用场景:地震、山区、海上、偏远地区等常规通信中断区域。
2. 无线电台与集群通信设备
通过无线电波进行语音或数据传输,适用于中短距离通信。
特点:部署快、抗毁性强、支持群组通信。
主要设备:
短波电台(HF):远距离通信(数百公里)
超短波电台(VHF/UHF):视距通信(几至几十公里)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如PDT、TETRA):支持加密、组呼、调度
对讲机(手持或车载)
适用场景:现场救援指挥、消防、公安、应急队伍内部协同。
3. 移动通信与自组网设备
用于快速恢复或建立临时通信网络。
特点:可提供语音、数据、视频服务,支持多用户接入。
主要设备:
应急通信车(集成基站、卫星、电源等)
便携式4G/5G基站(CPE或微基站)
Mesh自组网设备:设备间自动组网,无需中心节点
无线宽带终端、Wi-Fi热点
适用场景:城市灾害现场、大型活动保障、临时指挥中心。
4. 音视频与指挥调度系统
用于现场信息采集、传输和指挥决策。
特点:可视化、实时性强、支持多部门联动。
主要设备:
单兵图传系统(背负式视频传输)
无人机图传系统
应急广播系统(广播车、扩音器)
指挥调度平台(集成语音、视频、GIS地图)
适用场景:灾情侦察、现场指挥、信息发布。
5. 辅助与保障设备
为通信设备提供支撑,确保其持续运行。
特点:基础性、保障性。
主要设备:
便携式电源(太阳能板、储能电源、发电机)
北斗/GPS定位终端
光纤收发器、线缆盘
防水箱、防爆设备等防护装置
适用场景:所有应急通信场景,保障主设备正常工作。
总结:五大类别
在实际应急响应中,通常采用多类设备融合联动的方式,构建“空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确保通信畅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