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位标签(Tag)
- 佩戴在人员身上的小型设备,如胸牌、手环、工牌或安全帽集成模块。
- 内置无线通信模块(如UWB、蓝牙、Wi-Fi、ZigBee、RFID等)和传感器。
- 周期性地发送信号,用于被定位基站接收和计算位置。
2. 定位基站/锚点(Anchor/Reader)
- 安装在固定位置的接收设备,用于接收来自定位标签的信号。
- 多个基站协同工作,通过信号到达时间(TOA)、到达时间差(TDOA)、信号强度(RSSI)或到达角(AOA)等算法计算标签位置。
- 需要根据覆盖范围合理布设。
3. 定位引擎(Positioning Engine)
- 系统的核心处理单元,负责接收基站采集的数据。
- 运用定位算法(如三角测量、指纹定位等)计算出标签的实时坐标。
- 通常以软件形式运行在服务器或云端。
4. 数据传输网络
- 连接基站与定位引擎的通信网络,可以是有线(如以太网)或无线(如Wi-Fi、4G/5G)方式。
- 确保数据的实时、稳定传输。
5. 管理与应用平台(软件系统)
- 提供可视化界面,显示人员实时位置、历史轨迹、区域停留时间等。
- 支持电子围栏、越界报警、SOS求救、考勤统计、人员调度等功能。
- 可与其他系统(如安防、门禁、应急指挥系统)集成。
6. 电源与供电系统
- 为基站、服务器等设备提供稳定电力支持。
- 标签通常使用可充电电池,需考虑续航能力。
7. 辅助设备(可选)
- 报警装置(声光报警器)、监控摄像头(联动视频)、LED显示屏(实时展示位置信息)等。
常见定位技术对比:
- UWB(超宽带):高精度(厘米级),抗干扰强,适用于高安全要求场景。
- 蓝牙(BLE):成本低,功耗小,适合中等精度需求。
- Wi-Fi:利用现有网络,部署方便,但精度较低。
- RFID:成本低,但多为区域级定位,精度有限。
- GPS:适用于室外,室内效果差。
综上,一个完整的人员定位系统是硬件设备、通信网络与软件平台的有机结合,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各组成部分的技术选型和部署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