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价值: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安全升级
建筑工地环境复杂(多楼栋、多工序交叉作业)、人员流动大(施工人员、监理、访客混杂)、高危场景多(高空作业、深基坑、特种设备周边),定位系统能通过“实时监控+智能预警”提前规避风险,减少安全事故:
1. 电子围栏:高危区域精准管控
可在深基坑、塔吊覆盖区、带电设备旁等危险区域设置“电子围栏”,一旦人员(尤其是未授权的普工、访客)靠近或进入,系统会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定位标签本地响铃+监控中心弹窗提醒),同时通知现场安全员,避免误入危险区域引发坠落、碰撞等事故。
2. 违规行为实时纠偏
针对“未戴安全帽/反光衣、超时停留危险区、夜间违规作业”等行为,部分定位系统可结合AI视频监控(定位标签与视频联动),自动识别并推送违规信息,管理人员能远程提醒或现场制止,降低人为违规导致的安全风险。
3. 特殊人员重点监护
对高空作业人员、新入职员工、老年工人等重点人群,可设置“专属监护规则”:例如高空作业人员超出作业范围、新员工进入陌生危险区域时,系统自动预警,确保重点人群安全。
二、效率提升:优化人员调度与工序协同
建筑工地常面临“人员分布不清晰、工序衔接滞后、考勤统计繁琐”等问题,定位系统能通过数据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1. 实时人员分布可视化
管理人员在后台可通过2D/3D地图,实时查看各楼栋、各工序的人员数量(如木工、钢筋工、水电工的分布),避免某区域人员冗余、某区域人手不足的情况,快速调度人员补充关键工序,减少工期延误。
2. 精准考勤与工时统计
替代传统“人工点名、闸机打卡”(易出现代打卡、漏打卡),定位系统可自动记录人员“到岗时间、离岗时间、各区域作业时长”,生成精准的考勤报表和工时统计,不仅简化薪资核算流程,还能追溯“窝工、怠工”问题(如某班组在非作业区停留过久)。
3. 访客与外来人员管理
针对监理、材料商、参观人员等外来群体,可发放临时定位标签,实时追踪其活动范围(限制进入施工核心区),离开时回收标签,避免外来人员随意走动干扰施工或引发安全隐患。
三、合规监管:满足政策要求,留存追溯依据
近年来,多地住建部门明确要求“规模以上建筑工地需配备人员定位系统”(如北京、广东、江苏等),系统的应用可帮助工地满足政策合规性要求:
1. 数据留存与追溯
系统可存储长达3-6个月的人员轨迹数据,若发生安全事故(如人员失踪、物体打击),可通过“轨迹回溯”快速还原事发前后人员位置、行动路径,辅助事故原因调查,同时为监管部门检查提供数据依据。
2. 实名制与资质关联
可将定位标签与人员实名制信息(身份证、工种、资质证书)绑定,确保“无证人员不上岗”——例如无高空作业资质的人员进入高空作业区时,系统自动预警,避免违规用工,符合住建部“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要求。
四、应急保障:缩短救援时间,降低事故损失
建筑工地一旦发生坍塌、火灾、人员被困等紧急情况,定位系统能成为“生命救援的关键工具”:
1. 快速定位被困人员
若发生坍塌、掩埋等事故,无需依赖人工搜救(效率低、风险高),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实时查看被困人员的精准位置(误差通常1-5米,UWB技术可达30cm级),指导救援人员精准施救,大幅缩短救援时间。
2. SOS紧急报警响应
定位标签通常配备“SOS一键报警”功能,人员遇到危险时可按下报警键,系统立即弹窗提醒并推送报警位置至管理人员、安全员手机,同时联动现场广播、灯光,启动应急救援流程,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总结:并非“可选项”,而是“刚需工具”
对于建筑面积超1万㎡、施工人员超50人,或涉及高空作业、深基坑、大型特种设备的工地,人员定位系统的价值远大于其部署成本(通常单工地部署成本数万元,可覆盖1-3年使用)——它不仅能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还能通过优化管理间接降低用工成本、缩短工期,是现代智慧工地“降本、增效、保安全”的核心工具。
当然,选择系统时需结合工地场景(如室内外覆盖、定位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技术(UWB适合高精度场景,蓝牙、Lora适合广覆盖低成本场景),同时确保设备符合“防尘、防水、抗干扰”的工业级标准,才能更大化发挥其作用。
相关推荐: